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是恩施|纠结了!摄影师在恩施拍了一组美图,却担心太多人看到

2016-12-18 李维君 田爱华 恩施发布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在咸丰县清坪镇庄房坝村一个小地名叫田沟湾的地方,有一处吊脚楼群,大大小小几十栋木房,居住着百十户人家,全部姓向,有三百口之众。其核心区域的二十几栋,更是涵盖了吊脚楼的多个种类,四合水天井、撮箕口、钥匙头应有尽有,长七间、偏水屋,也是各有特色。


偶遇吊脚楼


11月3日,摄友武哥将一篇附了多张照片的文稿传给我,说是最近无意中碰到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吊脚楼群,这可能是咸丰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吊脚楼群,希望通过媒体宣传一下,引起更多的人关注、重视和保护。



吊脚楼群全貌。


咸丰是出了名的“干栏之乡”。干栏即吊脚楼,俗称吊楼,其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和对摄影的爱好,我可以说是阅“楼”无数,但对于武哥文稿中推崇的田沟湾吊脚楼群,还真是闻所未闻。


最让我心有不甘的是,就在我将他传给我的文稿和照片在咸丰新闻网、咸丰发布悉数编发之后,武哥却向我诉起苦来:“有人看了这些照片和文字,竟然要花大价钱去收购、拆除这些吊脚楼,我真是好心办了坏事。”


武哥是省摄协和省书协的会员,他们到田沟湾原本是去寻找一处清墓碑,开展书法资源普查。领队谢一琼既是咸丰县有名的女书法家,更是咸丰吊脚楼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的《土家族吊脚楼——以咸丰土家族吊脚楼为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观》等专业理论书籍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武哥给我的那篇文稿,文字作者正是谢一琼,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干。


“这次书法资源普查,武哥是典型的重‘摄’轻友。”谢一琼说,自从进入田沟湾以后,武哥的关注点就已转向吊脚楼而不在墓碑了。


好一个重“摄”轻友的武哥!好一处诱人的吊脚楼群。


与山寨亲密接触


11月27日,周末,一个难得的晴天,我从武哥那儿问得大致方向并要了田沟湾向大哥的电话号码,刻意带上航拍器,与几名摄友结伴踏访田沟湾。


从咸丰县城出发,顺着咸(丰)利(川)公路前行30公里,到了清坪集镇,往左朝着清(坪)小(村)公路前行约5公里,再往左分路,便进入一条通往二台坪、大石坝方向的乡村公路。


这条路的路况不怎么好,越往里走路面越差,前行大约5公里,豁然出现一道峡谷,此时路面变窄,坡更陡,弯更急,两岸秋色很是不错,车窗外不时跃出几株红得耀眼的野洋漆和棓子树,而谷底的河水更是蓝得不可思议——那颜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拍成照片定会被人误解成PS的强大功能。我们在一处小地名叫大渔泉的桥上稍事休息,便继续前行直到大石坝街上,经人指点,沿着右边的一条机耕路艰难爬行,好几次听见石头顶撞汽车底盘的声音,最终弃车步行。


我们背着摄影器材,一边与向大哥保持电话联系,随时确认前行的大致方向,一边欣赏路边的枫叶、红刺泡。不时有雀鸟从天空划过,叽叽喳喳,呼啦啦一阵风似的,好像是发现了对门山上某一棵挂满鲜红果实的杮树,或者是某家吊脚楼上悬挂的包谷坨,亦或纯粹就是为了一场没有任何功利驱使的秋游,犹如某些下乡照相的人,从一个山头奔向另一个山头,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就从这条路过来,我看到你们了!”约摸半个小时后,前来接应我们的向大哥在一个山坳里高声与我们打招呼。再步行十来分钟,田沟湾吊脚楼群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比照片中更有气势,更显古朴。



蓝天映衬下的山寨。


一个家族的守望


接应我们的向大哥,名叫向瑞祥,一直在田沟湾居住,5年前在湾门口修了一栋现代楼房。站在向瑞祥的院坝,抬望田沟湾的吊脚楼群,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等词语。


时值晌午,好客的向大哥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午餐,我担心天气变化,想抢先航拍几张,以防不测。当我打开航拍设备,准备起飞的时候,一起来的几位摄友已经进入大院,端着长枪短炮,展开了拍摄的攻势。而我的周围也立即围满了看热闹的老老少少,有的还用手机拍下航拍器起飞的视频,通过朋友圈分享给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


随着航拍器的升起,无人机俯瞰的田沟湾吊脚楼群在显示器上越发清晰明了,特别是那些由屋脊和瓦面构成的线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四合水天井的屋脊呈口字型,撮箕口的瓦面呈凹字型,长七间的屋脊呈一字型,立体的吊脚楼成了一个平面,而俯拍的视角又让吊脚楼群有了一张难得的合影。


翠竹掩映的四合水天井。


看热闹的乡亲们对着画面啧啧称奇,我谨小慎微地操纵着无人机,生怕碰着四周的山林和电线,更怕伤着路人。


吃罢中饭,天空十分通透,我们安心进入院落拍摄。县水利局退休的向柳江老人告诉我们,院子里原本居住着好几十户人家,现在大多在县城和镇里工作、生活,有好几个年轻人还跑到外省安家去了,日子过得滋润。因此,院落中见得最多的是“铁将军把门”。


“田沟湾吊脚楼最大的特色在于朝门,最神圣的也是这个朝门。”据向柳江介绍,田沟湾居住的向姓人家,源于湖南省花垣县(一说是黔东南),搬到这里已经有十一代人了。他扳着指头诵读他们的字辈,“明、廷、启、万,学士开文中,天星绍德崇,君先善一本,永远再朝宗……”这些派字与姓氏联用,可区分辈分,合在一起,又像一道诗,不仅押韵,似乎还暗藏着某种期待和祝愿。


田沟湾向家的朝门嵌在四合水天井里面,不在堂屋正前方,而是靠近山林的一隅,“田沟湾向家的房子翻修过几次,但朝门一直没有动过,至少有两百年历史了”。向柳江说,这朝门非同小可,接亲娶媳妇要从朝门经过,还得喝拦门酒,如果是有人不幸在外面身故,要抬回家中办丧事,却是不许从朝门经过的,“那得往旁边绕行”。


我们从朝门前面的台阶上拾级而上,仔细打量朝门的设计工艺,历经风雨侵蚀,门柱的基部已经出现朽烂,而顶上盖的瓦面保存完好,也让朝门的上部免受雨打风吹。由于常年无人居住,散养的鸡子在厢房里堆放的稻草中嬉戏、筑窝、产蛋,除了偶有几声鸣叫给院落带来生气,偶有几个鸡蛋可以改善营养或馈赠、变现以外,更多的是让整个院落处于脏乱臭的状态。



在院落中自由觅食的鸡。


看到满地鸡粪,向柳江十分心疼。前不久,向柳江88岁的父亲病故,父亲的遗愿是要回老家办丧事,最终却未能如愿,“两个原因,一个是老家的环境卫生一时半会打扫不干净,一个是回老家的路况太差。”


寨子顶部,88岁的向玉林老人在阶檐上晒太阳,院坝边围着竹片制作的栅栏,中间开有一道小门,平时把鸡们拒之门外。



围住院坝的竹栅栏。


吊脚楼的柱础上,用铁链子拴着的一只大狗不时狂吠几声,履行着看家的职责。一只温顺的猫显然得到向玉林老人的宠爱,当我们举起照相机的时候,那猫竟然跳到老人腿上,“咔嚓”一声定格成一张“老人与猫”的数码照片



山寨的守望者。


靠近侧山,则居住着一位在村幼儿园任教的老师,每天早出晚归,见证着照耀整个山寨的日出日落。


拍完照片,我们顺着巷道往下走,脚下是淙淙流水,前方便是一湾梯田,“我们田沟湾的泉水是从米沙地里冒出来的,喝起来清甜,喝过后还养颜,不仅长寿,而且面容姣好,”向柳江停顿了一下说,“在上世纪,田沟湾柴方水圆,好多女孩子都以嫁到田沟湾为荣呢!”


“有人要来买你们的吊脚楼呢,卖不卖呀?”临别时,我问居住在平房里的向瑞祥。


“老屋是我们的老业,怎么能卖呢?”向瑞祥说,“如果哪家要卖的话,我还会邀约本族的其他人买下来进行保护。”


“当前最紧要的是,公路不行,想回老屋看哈都难!路修好了,我都想回老家安享晚年,还可以搞农家乐、钓鱼。”向柳江说,他们捐款修路搞了十多次,花了近二十万元,效果却不大好。


夕阳西下,回望那山、那水、那吊楼,儿时的记忆,或许就是乡愁。


土家族吊脚楼作为土家族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样式,是我们土家族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历史记录,更是土家族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作为干栏之乡,咸丰县乃至恩施州都应该在吊脚楼及其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上多动脑筋,别让“文化遗产”变为“文化遗憾”。


记者李维君 通讯员田爱华



来源:恩施日报


编辑|胡成冞

审核|邹瑜


往期精选↓

不明觉厉,恩施冬天竟然“热”成这样!

央视《星光大道》评委席上藏了个恩施姑娘

在苏马荡拍的这个MV火了,20万人已观看

你魂牵梦绕的土家吊脚楼,是这样建成的

这座桥太美太梦幻!浸润云雾中,仿佛天上来

满目金黄行走如画,我想和你在这里约会

老恩施人眼里的新恩施,美爆了!

当TA们老了……

原来恩施是这样的……

若有朋自远方来,请把恩施唱给TA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